最新完结小说推荐第三帝国的终结与新帝国的诞生林恩林恩_第三帝国的终结与新帝国的诞生林恩林恩最新热门小说
林恩林恩是《第三帝国的终结与新帝国的诞生》中的主要人物,在这个故事中“文字的海洋”充分发挥想象,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功,而且故事精彩有创意,以下是内容概括:1945年4月,柏林陷落的前夜。第三帝国的丧钟已经敲响,钢铁洪流碾过废墟,无尽的黑暗即将吞噬一切。林天,一位来自21世纪的战略顾问,就在这至暗时刻,魂穿成为德军一名即将覆灭的步兵师师长。与他一同苏醒的,是一个名为“钢铁雄心”的系统界面。眼前是溃败的军队,耳畔是苏军进攻的炮火,他的生命只剩下小时。是作为历史的尘埃随纳粹陪葬,还是用尽最后一颗子弹,为德意志杀出一个新的未来?他没有选择投降,而是选择征服。…
《第三帝国的终结与新帝国的诞生》是作者 “文字的海洋”的倾心著作,林恩林恩是小说中的主角,内容概括:”冯·克劳斯接过报告,眉头微微皱起。冬季装备短缺是他早就担心的问题,虽然之前与周边村庄合作补充了一些物资,但远远不够支撑近万名士兵过冬。“先把之前缴获的苏军冬装优先分给站岗和巡逻的士兵,剩下的再分给训练强度大的山地营。”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告诉后勤官,耐心等几天,我们很快就会有足够的冬季装备,甚至还…
在线试读
第七章:波西米亚试刃
第一节:初雪下的堡垒与暗流
埃尔茨山脉的初雪来得悄无声息。一夜之间,原本苍翠的冷杉林裹上了一层薄薄的白纱,山间的小径被积雪覆盖,只留下零星鸟兽的足迹;安娜贝格小镇的屋顶、战壕和防御工事上,也积了一层松软的白雪,让这座钢铁堡垒多了几分静谧。但这份静谧之下,却藏着紧绷的张力——士兵们的脚步声、武器碰撞声、车辆引擎声,透过积雪的缝隙传来,比往日更显清晰。
冯·克劳斯穿着加厚的军大衣,走出临时师部。寒风裹挟着雪粒打在脸上,带着刺骨的凉意,他却丝毫不在意,目光缓缓扫过小镇的防御阵地。经过连日的加固,原本的战壕被拓宽加深,两侧堆起了厚厚的雪墙,既能抵御寒风,又能起到隐蔽作用;伪装的机枪巢藏在冷杉树后,只露出细小的射击孔,不仔细观察根本无法发现;反坦克壕里填满了积雪和碎石,上面覆盖着树枝和帆布,一旦苏军装甲部队闯入,瞬间就能陷入困境。
“将军,今天清晨的巡逻队已经出发,重点检查了边境线附近的雪迹,没有发现苏军侦察兵的痕迹。”贝尔曼中校快步走来,手中拿着一份巡逻报告,“不过,后勤连传来消息,我们的冬季装备还缺一部分,尤其是棉鞋和厚袜子,有些士兵还穿着单鞋训练,已经有几人冻伤了脚。”
冯·克劳斯接过报告,眉头微微皱起。冬季装备短缺是他早就担心的问题,虽然之前与周边村庄合作补充了一些物资,但远远不够支撑近万名士兵过冬。“先把之前缴获的苏军冬装优先分给站岗和巡逻的士兵,剩下的再分给训练强度大的山地营。”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告诉后勤官,耐心等几天,我们很快就会有足够的冬季装备,甚至还能有多余的储备。”
贝尔曼中校心中一凛,立刻明白冯·克劳斯已经有了计划。他没有多问,只是点头应道:“我这就去传达命令,让后勤连做好物资接收准备。”
冯·克劳斯转身走向地图室,脚步坚定。初雪不仅带来了寒冷,也为他的计划提供了掩护——白雪能掩盖部队机动的痕迹,冬季的低温能降低苏军的警惕性,这正是主动出击的最佳时机。
第二节:地图前的战略抉择
地图室内,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波西米亚地区地图,上面用不同颜色的图钉标记着各方势力的分布:蓝色图钉代表第233步兵师的控制区和巡逻路线,红色图钉则是苏军的前哨站、补给点和兵力部署,绿色图钉则标注着废弃的兵工厂和仓库。系统的微缩沙盘摆在地图下方,淡蓝色的光点勾勒出安娜贝格及周边的地形,红色光点则在东南方向的捷克边境线上闪烁。
冯·克劳斯站在沙盘前,手指轻轻拨动代表苏军的红色光点,目光聚焦在捷克境内的区域。自从“狼谷之战”击退苏军先头部队后,他就一直在寻找下一个目标——坐守埃尔茨山脉,资源迟早会耗尽,只有主动出击,夺取苏军的补给,才能支撑部队过冬,甚至进一步扩张。
“将军,这是侦察队传回的最新情报,重点标注了苏军在捷克边境附近的补给点。”参谋官走进来,将一份标注详细的情报递了过去,“其中,韦尔凯·哈姆里小城的补给站最值得关注——这里驻扎着苏军一个后勤补给营,兵力约一个加强连,守卫相对薄弱;而且储存了大量燃油、食品和冬季装备,正好能解决我们的燃眉之急。”
冯·克劳斯接过情报,仔细查看。韦尔凯·哈姆里位于捷克境内,距离埃尔茨山脉边境约二十公里,四周都是平原,只有西侧靠近山脉,地理位置相对孤立。情报显示,苏军在这座小城的补给站里,不仅有足够近万名士兵使用一个月的粮食,还有数十吨燃油和上千套冬装,甚至还有几门迫击炮和大量弹药。
“太好了。”冯·克劳斯的眼睛亮了起来,手指重重地点在沙盘上韦尔凯·哈姆里的位置,“这里就是我们的目标!苏军以为我们只会龟缩在山里防守,绝不会想到我们会跨境突袭,这正是我们的优势。拿下这个补给站,既能解决过冬的物资问题,又能打击苏军的士气,为我们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。”
他转身对参谋官说:“立刻通知各营营长和参谋,半小时后在地图室召开军事会议,讨论具体的作战计划。”
第三节:基础步兵装备改良的实战铺垫
军事会议召开前,系统界面突然弹出一道提示:基础步兵装备改良研究完成,当前步枪精度提升10%,机枪可靠性提升15%,弹药生产效率提升20%。
冯·克劳斯心中一喜,立刻召来武器官,让他将改良后的装备和弹药分发给各部队,尤其是即将参与突袭的山地营。武器官很快带来了反馈:“将军,士兵们试用后都说,改良后的毛瑟步枪不仅卡壳次数少了,而且射击精度明显提升,之前一百米外很难命中靶心,现在大部分士兵都能做到;MG42机枪的枪管寿命也延长了,连续射击十分钟后,枪管过热的情况比之前好了很多;还有我们自己复装的子弹,弹道更稳定,威力也更均匀了。”
冯·克劳斯点点头,这些看似微小的提升,在实战中却能起到关键作用。比如步枪精度提升10%,意味着在远距离交火时,士兵们能更快击中敌人,减少自身伤亡;机枪可靠性提升15%,能确保在突击时,火力不会中断,持续压制苏军;弹药生产效率提升20%,则能让后勤部门更快补充弹药,为后续战斗做好准备。
“把所有改良后的装备,优先配给‘雪绒花’山地营。”冯·克劳斯下令,“他们是这次突袭的主力,必须让他们拥有最好的装备。另外,让弹药车间加快生产,确保参战部队每人都有充足的弹药储备。”
武器官敬了个军礼,转身离开。很快,“雪绒花”山地营的士兵们就拿到了改良后的步枪和机枪,还有充足的弹药。一名老兵拿起步枪,对着远处的靶心射击,三发子弹全部命中十环,他忍不住感叹:“有了这把枪,这次突袭肯定能顺利很多!”
士兵们的士气因此更加高涨,原本就因特训而积累的自信,又多了几分装备带来的底气。冯·克劳斯看着这一幕,心中更加确定,这次跨境突袭,一定能成功。
第四节:“雪绒花”山地营的战前准备
半小时后,各营营长和参谋齐聚地图室,军事会议正式开始。冯·克劳斯首先介绍了韦尔凯·哈姆里补给站的情况,然后公布了作战计划:“这次行动代号‘寒霜’,以‘雪绒花’山地营为主攻,负责突破苏军防线,歼灭补给站守军;步兵一营和二营作为侧翼掩护部队,分别驻守韦尔凯·哈姆里西侧和北侧的要道,阻击可能的苏军援军;步兵三营作为预备队,驻扎在边境线附近,随时准备支援各部队;工兵连则负责破坏苏军的通讯设备和无法带走的重型装备。”
“雪绒花”山地营营长冯·维茨兰少校立刻起身:“请将军放心,‘雪绒花’营全体士兵已经做好准备,保证完成主攻任务,拿下补给站!”
冯·克劳斯点点头,对他说:“这次突袭,关键在于‘快’和‘隐蔽’。你们要在夜间穿过边境山林,避开苏军的巡逻队,凌晨四点发起突击,趁苏军最困倦的时候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。战斗结束后,必须在一小时内完成物资装车,迅速撤回山区,不能给苏军增援部队留下任何机会。”
为了确保行动万无一失,冯·克劳斯还要求各参战部队进行为期三天的临战强化训练。“雪绒花”山地营的训练重点是夜间机动和渗透突击——士兵们穿着白色伪装服,在漆黑的山林中行军,练习如何在不发出声音的情况下穿越铁丝网、绕过岗哨;同时,他们还进行了近战模拟训练,用木枪代替步枪,练习手榴弹投掷和冲锋枪射击,确保在突袭时能快速清理苏军的掩体。
训练期间,冯·克劳斯多次到山地营视察,亲自指导士兵们的战术动作。他告诉士兵们:“这次行动,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顺利过冬,更关系到第233步兵师的未来。只要我们团结一心,严格按照计划执行,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战斗!”
士兵们齐声应和,眼神坚定。经过三天的强化训练,“雪绒花”山地营的士兵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夜间突袭的技巧,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。
第五节:暗夜中的跨境机动
行动的日子终于到来。这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,天空中飘着细小的雪粒,能见度极低,正是隐蔽机动的最佳时机。晚上八点,各参战部队在边境线附近的集结点集合,冯·克劳斯亲自为士兵们送行。
“记住,行动期间,保持绝对安静,禁止使用手电筒,通讯只能用手势和低声口令。”冯·克劳斯的声音低沉而有力,“无论遇到什么情况,都要严格按照计划执行,不要擅自行动。我在边境线的预备队阵地等你们凯旋!”
“是!将军!”全体参战士兵齐声高喊,声音被寒风吞没,没有引起任何外界的注意。
随后,“雪绒花”山地营率先出发。士兵们穿着白色伪装服,背着步枪、手榴弹和登山装备,像幽灵一样钻进了白雪覆盖的山林。他们脚步轻盈,避开了积雪深厚的区域,沿着山间的小径快速前进。负责带路的是几名熟悉地形的侦察兵,他们手中拿着指南针,根据系统提供的坐标,精准地判断着方向,确保部队不会偏离路线。
途中,他们遇到了两支苏军巡逻队。冯·维茨兰少校立刻示意士兵们隐蔽在雪地里,屏住呼吸。苏军巡逻队裹紧大衣,在寒风中瑟瑟发抖,没有仔细搜索,只是匆匆走过,丝毫没有察觉到身边雪地里隐藏着数百名德军士兵。
直到凌晨两点,“雪绒花”山地营才顺利穿过边境山林,抵达韦尔凯·哈姆里西侧的预定位置。此时,步兵一营和二营也已经抵达各自的阻击阵地,开始构建临时防御工事;预备队步兵三营则在边境线附近待命,随时准备支援。
冯·克劳斯通过系统界面,看到代表各部队的蓝色光点已经按照计划到位,心中松了一口气。他对着电台低声下令:“各部队注意,距离突击时间还有两小时,做好最后的准备,等待信号弹发起进攻。”
第六节:凌晨四点的突袭信号
凌晨四点,韦尔凯·哈姆里补给站陷入了沉睡。苏军士兵们大多蜷缩在温暖的营房里,只有少数哨兵在补给站外围站岗。哨兵们裹紧了厚厚的大衣,双手插在口袋里,在寒风中来回踱步,眼神疲惫,时不时打个哈欠,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逼近。
“雪绒花”山地营的士兵们已经在补给站外围潜伏了近两小时,雪粒落在他们的伪装服上,积了一层薄薄的白雪,让他们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。冯·维茨兰少校趴在雪地里,透过望远镜观察着补给站的情况,确认苏军哨兵的位置和数量后,他对身边的狙击手做了个手势。
两名狙击手立刻调整姿势,将枪口对准了补给站门口的两名哨兵。他们使用的是加装了消音器的毛瑟步枪,枪口对准目标后,轻轻扣动扳机。“噗噗”两声轻响,两名哨兵无声倒地,身体很快被积雪覆盖。
紧接着,冯·维茨兰少校拿出信号枪,对准夜空扣动扳机。一道红色的信号弹划破漆黑的夜空,在雪地里留下一道醒目的轨迹,这是发起突击的信号!
“进攻!”冯·维茨兰少校高声下令。早已准备就绪的“雪绒花”山地营士兵们立刻从雪地里跃起,分成三个小队,向补给站的三个入口发起突击。第一小队负责突破正门,第二小队从东侧的围墙缺口进入,第三小队则绕到补给站后方,切断苏军的退路。
MG42机枪率先开火,“撕布机”般的嘶吼瞬间撕裂了夜空,子弹像暴雨一样射向苏军的营房和机枪工事;迫击炮手迅速架设好迫击炮,精准地将炮弹投进苏军的弹药库附近,爆炸声此起彼伏,火光照亮了整个补给站。
第七节:补给站内的激烈厮杀
苏军被突如其来的打击彻底打懵了。很多士兵还没从睡梦中醒来,就被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惊醒,他们慌乱地穿上衣服,拿起武器冲出营房,却立刻被德军的火力压制在地上,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。
“雪绒花”山地营的士兵们充分发挥了近战和渗透的优势。他们冲进苏军的营房,用手榴弹炸开房门,然后端着冲锋枪扫射,清理里面的苏军士兵;遇到负隅顽抗的苏军,他们就用刺刀解决,动作干脆利落。一名年轻的山地兵看到一名苏军士兵试图拿起机枪射击,立刻扑了上去,两人在雪地里扭打起来,最终,他用腰间的匕首刺穿了苏军士兵的胸膛。
补给站中央的机枪工事里,一名苏军机枪手正在疯狂射击,压制着德军的进攻。冯·维茨兰少校看到后,立刻下令迫击炮手瞄准工事。“轰”的一声巨响,迫击炮准确命中工事,里面的苏军机枪手瞬间被掩埋在废墟中。
战斗进行到凌晨五点,苏军的抵抗渐渐减弱。大部分苏军士兵要么被击毙,要么被俘虏,只剩下少数苏军试图驾驶卡车逃跑。他们开着卡车冲出补给站的后门,却正好撞上了早已在此埋伏的第三小队。德军士兵们立刻开火,卡车的轮胎被打爆,停在雪地里动弹不得。车里的苏军士兵试图跳车逃跑,却被德军一一击毙。
当天色微亮时,韦尔凯·哈姆里补给站已经完全落入德军手中。补给站里浓烟滚滚,营房和工事被炸毁了大半,但储存物资的仓库却完好无损。冯·维茨兰少校立刻派人向冯·克劳斯汇报:“将军,韦尔凯·哈姆里补给站已被攻克,守军大部分被歼灭,少数被俘虏,没有发现大规模苏军援军。”
冯·克劳斯接到汇报后,立刻下令:“立刻组织人员搬运物资,动作要快,务必在苏军增援部队到来前撤离!”
第八节:战利品的疯狂搬运
冯·克劳斯随第二批部队抵达补给站时,士兵们已经开始搬运物资。仓库里,堆积如山的罐头食品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,整桶的汽油堆在角落,崭新的苏式冬装叠得像小山一样,还有几门完好的迫击炮和装满弹药的木箱,看得士兵们眼睛发亮。
“快!把罐头食品和冬装优先装车,然后再装汽油和弹药!”冯·维茨兰少校指挥着士兵们,“卡车装满后,立刻开往边境线,交给预备队接应,然后再回来装第二趟!”
士兵们像蚂蚁一样忙碌起来。有的士兵扛着整箱的罐头食品,快步走向卡车;有的士兵抱着几套冬装,小心翼翼地放进车厢;还有的士兵合力推着装满汽油的桶,生怕洒出来。缴获的苏军卡车和德军带来的骡马队都派上了用场,卡车负责运输汽油和重型装备,骡马队则负责运输罐头食品和冬装,整个补给站里一片忙碌的景象。
一名俘虏的苏军后勤兵看着德军搬运物资,忍不住低声抱怨:“这些物资是我们过冬的储备,你们怎么能全部搬走!”
负责看守俘虏的德军士兵冷笑一声:“你们当初进攻我们的时候,怎么没想过我们的处境?现在这些物资,是我们应得的!”
冯·克劳斯走到仓库里,仔细查看物资的数量。后勤官跟在他身边,一边清点一边汇报:“将军,我们初步清点了一下,有大约五万罐罐头食品,三十吨汽油,一千五百套冬装,五门迫击炮,还有十万发步枪子弹和五千发机枪子弹,足够我们部队使用两个月了!”
冯·克劳斯满意地点点头:“很好。让士兵们加快速度,还有半小时,我们必须撤离这里。”
第九节:撤离与留给苏军的“礼物”
就在士兵们紧张搬运最后一批物资时,远处突然传来了坦克引擎的轰鸣声。侦察兵立刻跑来汇报:“将军,苏军增援部队来了,大约有一个坦克连和两个步兵连,距离这里还有十分钟的路程!”
“立刻停止搬运,所有人员和车辆马上撤离!”冯·克劳斯当机立断,“工兵连,立刻在补给站里安装炸药,把无法带走的卡车、重型装备和剩下的少量物资全部炸毁,不能给苏军留下任何有用的东西!”
工兵连的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,他们在苏军的卡车、废弃的工事和剩下的少量物资上安装炸药,设置好引爆时间。几分钟后,所有人员和车辆都撤离了补给站,工兵连的士兵们也快速跟上大部队,向埃尔茨山脉方向撤退。
当苏军增援部队抵达补给站时,正好撞上了炸药引爆。“轰隆轰隆”的爆炸声接连响起,补给站里的卡车和重型装备被炸毁,火光冲天,浓烟滚滚。苏军指挥官看着眼前的景象,气得脸色铁青,他下令士兵们追击德军,但此时,“寒霜”行动部队已经消失在了茫茫的林海之中,只留下满地的弹壳、同伴的尸体和一片废墟。
“给我查!一定要查出这支部队的底细!”苏军指挥官怒吼道。他知道,这次补给站被袭,不仅损失了大量物资,更让苏军在波西米亚地区的颜面扫地——一支被认为只会溃散逃亡的德军,竟然敢跨境突袭苏军的补给站,这是对苏军的公然挑衅。
而此时,“寒霜”行动部队已经顺利撤回了埃尔茨山脉。士兵们坐在卡车上,看着车上满满的战利品,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笑容。
第九节:撤离与留给苏军的“礼物”
而此时,“寒霜”行动部队已经顺利撤回了埃尔茨山脉。士兵们坐在卡车上,看着车上满满的战利品,脸上都露出了兴奋的笑容。冯·克劳斯站在边境线的制高点,望着身后苏军增援部队方向的浓烟,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——这不仅是一场物资的胜利,更是对苏军的一次警告,让他们明白,埃尔茨山脉的德军,绝非可以随意拿捏的软柿子。
回撤途中,冯·克劳斯特意让侦察兵放慢速度,留意身后是否有苏军追兵。幸运的是,苏军似乎被补给站的爆炸声打乱了节奏,又不熟悉山区地形,始终没有追上来。当天中午,所有参战部队和战利品都安全抵达安娜贝格,小镇里立刻沸腾起来——负责接应的士兵们围上来,好奇地查看卡车上的冬装和罐头,后勤官们则忙着清点物资,脸上满是激动。
“将军,我们成功了!不仅拿下了补给站,还没有遭受重大伤亡!”冯·维茨兰少校快步走到冯·克劳斯面前,脸上带着疲惫,却难掩兴奋,“这次战斗,我们共击毙苏军127人,俘虏38人,缴获卡车12辆、迫击炮5门、步枪150支,还有大量的粮食、燃油和冬装!”
冯·克劳斯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你们‘雪绒花’营立了大功,回去后让后勤连准备好酒肉,好好犒劳一下士兵们。但不要放松警惕,苏军不会善罢甘休,我们要尽快做好应对报复的准备。”
第十节:战利品清点与未来的隐忧
接下来的两天,安娜贝格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,同时也进入了紧张的战利品清点与整合阶段。后勤连的士兵们分成多个小组,有条不紊地整理着缴获的物资,每一项都登记在册,然后按照需求分配到各部队。
冯·克劳斯每天都会来到物资清点现场,查看清点进度。当最终的统计报告摆在他面前时,连他都忍不住感到振奋:粮食方面,五万罐罐头食品加上之前的储备,足够全师近万名士兵食用三个月;燃油方面,三十吨汽油不仅能满足矿山设备、运输车辆和训练的需求,还能有十吨左右的结余,为后续可能的机动提供保障;冬季装备方面,一千五百套苏式冬装彻底解决了短缺问题,除了给所有士兵配齐,还剩下两百多套作为备用;武器弹药方面,新增的5门迫击炮、150支步枪和十万发子弹,让部队的火力得到了显著提升,尤其是“雪绒花”山地营,几乎实现了“人人有备用武器,个个有充足弹药”。
系统界面上的资源数字也迎来了跳跃式增长:人力从512提升到588,新增的76人中,有38人是被俘后愿意投诚的苏军士兵(经过甄别后编入补充营),剩下的则是实战中表现突出、被提拔的新兵;石油从38飙升到105,弹药从92增至150,钢铁和稀有材料也分别提升到70和18,每一项数据都让第233步兵师的生存底气更足。
“将军,有了这些物资,我们不仅能安稳过冬,还能进一步扩充兵力、加固防御工事!”贝尔曼中校拿着统计报告,语气中满是乐观。
冯·克劳斯却没有那么轻松,他看着报告上的数字,眉头微微皱起:“物资的补充确实是好事,但我们也要清楚,这次‘寒霜’行动,已经彻底激怒了苏军。之前狼谷之战,我们只是击退了他们的先头部队,而这次跨境突袭补给站,相当于在他们的腹地捅了一刀,他们必然会派出更大规模的部队来围剿我们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而且,美军那边也不能忽视。之前他们的侦察机已经在山区上空盘旋,这次我们的大规模行动,说不定已经引起了他们的注意。如果美苏双方都将我们视为威胁,我们将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。”
随后,冯·克劳斯下令:第一,让工兵连利用缴获的钢铁,加快加固防御工事,重点在边境线附近设置更多的地雷区和反坦克障碍;第二,让“雪绒花”山地营和各步兵营加强训练,尤其是反坦克战术和多线防御战术,应对苏军可能的大规模进攻;第三,让侦察队加大对苏军和美军动向的侦察力度,一旦发现异常,立刻上报;第四,启动改进型通讯技术的研究,提升部队之间的通讯效率,确保在战斗中能及时传递情报和指令。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安娜贝格小镇上,卡车上的冬装和罐头反射着微光,士兵们训练的身影在雪地里穿梭。冯·克劳斯站在瞭望塔上,望着远处的群山,心中清楚——这场“波西米亚试刃”的胜利,只是第233步兵师生存之路的一个节点,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。但他并不畏惧,手中有了“雪绒花”这柄淬火的利刃,有了充足的物资储备,他有信心,在即将到来的苏军报复中,再次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立足之地。
本章结语
– 已占领区域:约280平方公里(主体仍在山区,未因跨境行动扩张领土,世界总面积约1.49亿平方公里,占比:约 0.000188%)
– 总兵力:9,350人(“寒霜”行动伤亡123人,吸收投诚苏军38人、新增招募士兵208人,整体兵力稳步增长;“雪绒花”山地营实战经验显著提升,成为核心战力)
– 系统资源:
– 人力:588(+76,含38名投诚苏军、38名实战提拔新兵)
– 石油:105(+67,全部来自补给站缴获,实现冬季能源自给)
– 弹药:150(+58,含10万发步枪子弹、5千发机枪子弹及迫击炮炮弹)
– 钢铁:70(+15,来自缴获苏军装备熔炼及少量矿山产出)
– 稀有材料:18(+6,缴获苏军通讯设备及武器零件拆解)
– 备注:“寒霜”行动圆满成功,彻底解决冬季物资危机,部队战斗力与士气双提升;确认苏军报复意图,已启动全师防御强化准备;改进型通讯技术研究进度15%,预计5天后完成。
本章节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