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小说推荐深空征程(抖音热门)_深空征程(抖音热门)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

《深空征程》内容精彩,“陆雪孤菊”写作功底很厉害,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,抖音热门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,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,《深空征程》内容概括:未来,人们发现一颗直径300公里的小行星突然朝地球飞来,面对突如其来的的灾难,人类的抉择是什么?未来该怎么办?…

点击阅读全文

深空征程

抖音热门为主角的现代言情《深空征程》,是由网文大神“陆雪孤菊”所著的,文章内容一波三折,十分虐心,小说无错版梗概:“所有搭建机器人注意,一号居住舱首段桁架已转运至预定轨道,启动姿态同步程序。”清晨5点,负责居住舱建设的工程师周凯,通过太空通信系统向60台搭建机器人下达指令。他站在核心舱的副指挥中心,面前的全息屏幕上,60个绿色光点正围绕着桁架组件移动——这些机器人是在生态舱搭建机器人基础上升级而来,身高4.8米…

精彩章节试读

改造第 6 年的近火轨道,“方舟号” 核心舱与三个生态舱框架组成的 “太空联合体” 已成为宇宙中的醒目存在。

而在联合体的另一侧,两组新的桁架正从货运飞船上缓缓展开,这里是即将搭建的居住舱区域。

“所有搭建机器人注意,一号居住舱首段桁架已转运至预定轨道,启动姿态同步程序。”

清晨 5 点,负责居住舱建设的工程师周凯,通过太空通信系统向 60 台搭建机器人下达指令。

他站在核心舱的副指挥中心,面前的全息屏幕上,60 个绿色光点正围绕着桁架组件移动 —— 这些机器人是在生态舱搭建机器人基础上升级而来,身高 4.8 米,机械臂负载提升至 60 吨,新增了 “真空焊接预热模块”,能在 – 270℃的太空环境下保持焊接设备的稳定,是居住舱框架搭建的核心力量。

居住舱的设计比生态舱更注重密封性与稳定性:每个居住舱长 1.2 公里、直径 300 米,呈圆柱形,由 1500 根钛合金桁架组成,单根桁架长 18 米、重 10 吨,需在近火轨道完成拼接后,再覆盖 3 层密封舱体(内层防辐射、中层保压、外层抗微陨石)。

“居住舱是人类长期生活的空间,必须确保在真空环境下绝对密封, 哪怕是 0.1 毫米的缝隙,都可能导致舱内气压泄漏,威胁居民安全。”

周凯向团队成员解释,手指在全息屏幕上划出桁架的拼接路径,“生态舱侧重生态功能,而居住舱的核心是‘安全居住’,所以框架的焊接精度和密封标准要高 30%。”

60 台搭建机器人采用 “分段拼接” 模式:先将桁架组件拼接成 100 米长的舱段,每完成一个舱段,30 台 “焊接机器人” 立即跟进密封焊接。

这些焊接机器人外形类似圆柱形机械臂,末端装有等离子焊接头,能在太空真空环境下产生 6000℃的高温,将桁架的连接处熔化成液态,再通过惰性气体保护,形成致密的焊接缝。

“在太空焊接比地面难太多了 —— 没有空气散热,焊接点的温度会持续升高,容易导致金属变形;而且真空环境下,焊接熔池的流动性会发生变化,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气孔。”

负责焊接质量检测的工程师林悦,紧盯着屏幕上的焊接温度曲线,“我们给机器人加装了‘真空热补偿算法’,能根据焊接点的温度实时调整电流,确保焊缝的致密性。”

可是,第一天的搭建就遇到了挑战。

当焊接机器人处理一号居住舱第 3 段桁架的对接点时,林悦发现焊缝的 X 光检测图上出现了一个微小的阴影。

“这是气孔的信号!” 她立即叫停作业,通过机器人搭载的显微相机观察 —— 焊接点表面看似平整,内部却有一个直径 0.05 毫米的气泡。

“在地面,我们可以通过敲击焊缝排除气泡,但在太空失重环境下,气泡会悬浮在熔池中,很难排出。”

周凯召集团队紧急研讨,最终决定在焊接机器人上加装 “超声波除泡模块”:在焊接过程中,通过超声波振动将熔池中的气泡击碎,再利用惰性气体将碎片带出。

改造后的焊接机器人再次尝试时,林悦紧盯着 X 光检测图,焊缝内部的阴影消失了,检测数据显示焊缝致密性达 99.99%。

“成功了!” 指挥中心里响起低低的欢呼声,周凯长舒一口气:“太空环境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施工质量,机器人的每一次升级,都是在为居民的安全增加一道保障。”

经过 45 天的连续作业,两座居住舱的框架全部拼接完成。

当最后一根桁架的焊接缝冷却时,周凯团队启动了 “框架应力测试”:通过机器人向框架施加模拟微陨石撞击的冲击力,同时监测舱体的形变数据。结果显示,框架的最大形变仅为 0.5 厘米,远低于 1 厘米的安全阈值。

“现在框架已经搭建完成,接下来就是安装密封舱体,然后进入内饰阶段。” 周凯望着全息屏幕上完整的居住舱框架,眼中满是期待,“再过 3 个月,这里就能迎来第一批居民了。”

框架搭建完成后,居住舱建设立即转入内饰安装阶段。

50 台 “内饰机器人” 从货运飞船中驶出,这些机器人比搭建机器人小巧,身高 2.2 米,机械臂末端装有可更换的 “家具组装模块”—— 既能精准安装折叠床的螺丝,也能灵活拼接卫浴设施的管道,是居住舱内饰的 “全能工匠”。

居住舱内部被划分为 1800 个居住单元,每个单元面积约 30 平方米,可容纳 6 人,配备折叠床、独立卫浴、壁挂式储物间,以及能调节光照的舷窗。

“在太空环境下,空间利用率是关键 —— 折叠床收起后,单元内的活动空间能增加 60%;卫浴采用真空抽水技术,比传统卫浴节水 80%;储物间设计成壁挂式,避免物品在失重环境下漂浮。”

负责内饰设计的设计师陈曦,向团队展示居住单元的 3D 模型,“我们的目标是让居民在太空也能感受到‘家’的舒适,而不是冰冷的空间站。”

50 台内饰机器人分成 18 组,每组负责 100 个居住单元,采用 “流水作业” 模式。

“每台机器人每天能完成 8 个居住单元的家具安装,50 台同时作业,1800 个单元只用了 45 天就完成了 —— 如果由人工操作,每人每天最多安装 1 个单元,需要 1800 人工作 1 天,效率相差 8 倍。”

陈曦看着屏幕上的安装进度,对机器人的效率由衷赞叹,“更重要的是,机器人的安装精度比人工高 —— 折叠床的拼接误差仅 0.5 毫米,卫浴的管道接口完全对齐,不会出现漏水问题。”

与家具安装同步进行的,是 20 台 “管道机器人” 的作业。

这些机器人外形类似圆柱形,直径仅 8 厘米,能轻松进入居住舱内直径 10 厘米的氧气、供水管道,完成管道的铺设与连接。

“居住舱的管道系统是‘生命线’—— 氧气管道负责输送新鲜空气,供水管道输送饮用水和生活用水,管道的密封性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。”

负责管道工程的工程师赵伟,通过机器人的内置摄像头观察管道内部,“这些小型机器人能在管道内自主移动,通过电磁吸附装置固定位置,再用激光焊接完成管道连接,比人工进入管道作业安全得多。”

然而,就在内饰安装接近尾声时,问题出现了。

林悦的检测团队在对居住单元进行气压测试时,发现有 5 个单元的气压下降速度异常 —— 每小时下降 0.01 个标准大气压,虽然速度缓慢,但长期下来会影响居住安全。“肯定是管道接口有泄漏。”

周凯立即启动 “检测机器人”—— 这些机器人直径 10 厘米,内置超声波探测器,能沿管道移动,通过声波反射定位泄漏点。

2 小时后,检测机器人传来数据:23 处泄漏点被精准定位,全部位于卫浴管道与供水主管道的接口处,泄漏缝隙最小仅 0.02 毫米。

“这么小的泄漏点,人工根本无法发现,只有机器人的超声波探测器能捕捉到。” 林悦拿着检测报告,语气庆幸,“如果没有及时发现,等居民入住后再泄漏,不仅要返工,还会影响生活。”

随后,10 台 “维修机器人”进入管道作业:它们携带特制的密封胶,通过电磁定位精准抵达泄漏点,将密封胶注入缝隙,再用微型加热模块将胶固化,完成封堵。3 小时后,气压测试显示,所有泄漏单元的气压下降速度恢复正常,达到 “零泄漏” 标准。

就在居住舱建设如火如荼进行时,方舟号核心舱的生命科学实验室里,李薇团队正迎来火星改造计划的重大突破。

“第一代生命增长剂” 研发成功。经过 5 年的研究,团队在前期筛选的 3 种火星微生物化合物基础上,加入了地球高山雪莲的活性成分,形成了能延缓衰老、增强太空适应能力的试剂。

“太空环境对人类的衰老影响比地球大 —— 微重力会导致骨骼流失、肌肉萎缩,宇宙辐射会加速细胞老化,普通人类在太空生活 10 年,衰老速度会比地球快 20%。”

李薇拿着试剂样本,向基地管委会汇报,试管中的淡绿色液体在人工光源下泛着微光,“第一代生命增长剂的核心作用,是激活人体的‘抗氧化酶’和‘DNA 修复酶’—— 前者能清除细胞内的自由基,后者能修复辐射导致的 DNA 损伤,从而延缓衰老。”

团队在太空农场饲养了 100 只小白鼠,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,机器人每天采集小白鼠的血液、组织样本,分析衰老标志物的变化。

“动物实验结果非常理想。”

李薇调出数据图表,“服用试剂的小白鼠,寿命比对照组延长 20%,骨骼密度提高 15%,DNA 损伤修复率提升 30%,而且没有出现任何毒副作用。这说明试剂不仅能延缓衰老,还能增强机体对太空环境的适应能力。”

改造第 7 年年初,基地管委会批准了生命增长剂的人体临床试验计划。 优先选择 50 名 50-60 岁的志愿者,这些志愿者大多是火星改造的早期参与者,长期在太空工作,身体已出现轻微的衰老迹象,是试剂临床试验的理想对象。

“我愿意参加临床试验。”

58 岁的动力车间老工程师张建国,第一个报名,“我在火星轨道工作了 6 年,最近感觉体力不如以前,视力也下降了,如果试剂能有效,不仅能让我继续为改造计划出力,还能为后续的年轻人积累经验。”

临床试验启动当天,李薇团队在医疗舱设立了专门的观察室。

50 名志愿者在机器人的协助下完成体检,然后服用了第一剂生命增长剂。

“我们会用‘健康监测机器人’跟踪志愿者的身体状况 —— 这些机器人能实时采集志愿者的心率、血压、血氧饱和度,每周采集一次血液样本,分析衰老标志物的变化。”

医疗组的赵医生介绍,“一旦出现副作用,机器人会立即发出预警,我们能在 10 分钟内赶到现场处理。”

3 个月后,临床试验的中期报告出炉:50 名志愿者的健康指标均出现明显改善 —— 免疫力指标平均提升 25%,衰老标志物平均减少 30%,视力、听力等感官功能也有轻微提升,且没有出现头晕、恶心等严重副作用。

“张建国工程师的端粒长度比服用前延长了 5%,这意味着他的细胞老化速度减缓了。” 李薇在报告中写道,“中期结果证明,第一代生命增长剂在人体中能发挥预期作用,为后续大规模使用奠定了基础。”

不过,李薇也强调,试剂仍需长期观察:“我们计划对志愿者进行 5 年的跟踪,观察试剂的长期效果和潜在风险。

同时,我们会继续优化试剂配方,争取在改造第 10 年推出第二代试剂,将寿命延长比例提升至 30%,让更多火星改造者能长期留在太空,参与更深层次的改造计划。”

随着居住舱的建成,以及生命增长剂的突破,方舟号的 “生命活力” 也日益旺盛 —— 改造第 6-7 年,新生儿数量达 312 人,累计 340 人,方舟号总人数增至 13413 人

。这些 “火星轨道第一代” 的孩子,大多已长到 1-2 岁,开始牙牙学语、蹒跚学步,为冰冷的太空舱增添了温暖的气息。

为了照顾这些新生儿,医疗组在核心舱增设了 “儿童护理舱”—— 面积达 1000 平方米,分为婴儿区(0-1 岁)、幼儿区(1-3 岁),配备了太空专用的婴儿床、爬行垫、玩具,以及 5 台 “育儿辅助机器人”。

“随着新生儿数量的增加,仅靠医护人员和家长,很难满足所有孩子的护理需求,育儿辅助机器人能分担大部分基础工作,让医护人员专注于孩子的健康监测。”

负责儿童护理的护士长高敏,向家长们介绍机器人的功能。

这些育儿辅助机器人身高 1.5 米,外形圆润,内置温度、湿度传感器和摄像头,能完成三项核心任务:

一是喂奶 ,机器人能精准控制奶粉与水的比例(按照医疗组制定的配方),加热至 37℃,并通过特制的奶嘴喂给婴儿;

二是健康监测 ,机器人的摄像头能观察孩子的面色、呼吸,传感器能检测孩子的体温、心率,一旦出现异常,立即向医护人员报警;

三是互动陪伴机器人内置儿童歌曲、故事库,能通过语音与孩子互动,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能力。

“我家孩子现在每天早上都要找‘小机器人’讲故事。”

李明的妻子王颖,看着育儿辅助机器人给女儿李星玥喂奶粉,脸上满是欣慰,“以前我要同时照顾孩子和工作,经常忙不过来,现在机器人能帮忙喂奶、监测健康,我也能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实验室的研究。”

除了育儿辅助,医疗组还为每个孩子建立了 “成长档案”,由 5 台 “儿童健康监测机器人” 定期更新。

“我们发现,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,孩子的骨骼发育速度比地球慢 10%,所以我们调整了饮食方案,在辅食中增加钙和维生素 D 的比例,同时设计了‘太空爬行训练’,通过轻微的离心力模拟地球重力,促进骨骼发育。”

高敏拿着一份成长档案,向家长解释,“目前 340 名孩子的健康状况都很好,没有出现因太空环境导致的严重健康问题。”

改造第 7 年的儿童节,儿童护理舱举办了一场特殊的 “太空派对”。

5 台育儿辅助机器人播放着儿童歌曲,孩子们在爬行垫上玩耍,家长们则在一旁拍照、录像,舱内的全息投影将地球的蓝天白云、绿树草地投射在墙壁上,仿佛孩子们置身于地球的公园中。

“虽然我们在太空,但我们希望孩子能感受到和地球一样的快乐。” 高敏看着眼前的场景,眼中满是温柔,“这些孩子是火星改造的未来,他们的健康成长,就是人类在太空扎根的最大希望。”

当改造第 7 年的地球标准时进入尾声,近火轨道的 “太空联合体” 已形成完整的功能体系。

周凯站在居住舱的观景台,看着远处的生态舱 —— 那里的植被已开始生长,绿色的麦苗在人工光源下泛着生机;

李薇则在实验室里,调试着第二代生命增长剂的配方,希望能为改造者带来更长的寿命;

高敏在儿童护理舱,看着孩子们在机器人的陪伴下欢笑,心中满是温暖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点击阅读全文

上一篇 13小时前
下一篇 13小时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