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秀兰秀兰完结版(留守村妇:等着那个没良心的回家李秀兰秀兰:结局+番外)热门全文小说在线阅读_李秀兰秀兰最新章节列表(留守村妇:等着那个没良心的回家李秀兰秀兰:结局+番外)

最具潜力佳作《留守村妇:等着那个没良心的回家》,赶紧阅读不要错过好文!主人公的名字为李秀兰秀兰,也是实力作者“冰糖心苹果汁”精心编写完成的,故事无删减版本简述:(哭到窒息 反转戳心 真实到扎肉!)米缸空了三天,七岁儿子攥着补丁书包哭着要爹,外出打工的男人却三个月没寄回一分钱。李秀兰跪在老槐树下磕头,指甲缝里还嵌着昨天借粮时被门槛蹭掉的血痂。“他在城里有人了!” 李婶的尖嗓子穿透院墙,戳得她心口淌血。孩子突然发烧到抽搐,村医摇头叹息,她连夜背着孩子走四十里山路,鞋跟掉了一只,脚底板磨出的血染红半条路。电话那头终于传来男人声音,却夹杂着女人的娇嗔。她举着听筒浑身发抖,听筒线突然被扯断 —— 是他们的儿子,他睁着烧得通红的眼,小手死死攥着断线:“娘,爹是不是不要我们了?”当她被逼到绝境,拿起农药瓶的瞬间,那个消失半年的男人突然出现在门口,裤腿卷着泥,胳膊上缠着渗血的绷带……老槐树又开花了,落在李秀兰鬓角,她望着田里弯腰耕作的男人和追蝴蝶的儿子,忽然明白:日子再难,只要人还在,就有盼头。…

点击阅读全文

留守村妇:等着那个没良心的回家

主角是李秀兰秀兰的精选现代言情《留守村妇:等着那个没良心的回家》,小说作者是“冰糖心苹果汁”,书中精彩内容是:最后,那个她最不想见的人影浮了上来——李婶。李婶家男人在镇上开了个杂货铺,家里囤着几大缸米,借个三五斤肯定不成问题。只是想起昨天李婶那尖酸刻薄的样子,李秀兰的脸就像被火燎过似的发烫。可军娃还等着吃饭…

在线试读

天刚蒙蒙亮,鸡还没叫第二遍,李秀兰就摸黑爬起来了。

灶房里冷飕飕的,她划亮火柴凑近米缸,借着微弱的光往里瞅 ,缸底干干净净,连昨天那几粒碎米都没剩下,只有一层薄薄的灰。

她伸手在缸底划了圈,指尖沾着灰,像抹了层锅底黑。

“妈?”

小军揉着眼睛站在门口,小胳膊小腿还没舒展开,“我饿。”

李秀兰赶紧吹灭火柴,转身往灶房外走:“军娃再睡会儿,妈去给你找吃的。”

她不能让孩子看见空米缸。

院里的露水打湿了布鞋,凉丝丝的渗进脚底。

李秀兰靠着门框蹲下来,望着东边泛起鱼肚白的天,脑子里像过电影似的筛着村里能借粮的人家。

王奶奶家肯定有粮,可前天才给了蜜薯和花生,再去借,老太太嘴上不说,心里难免为难。

张大娘家倒是囤着粮,可她家男人去年跟柱子在一个工地干活,回来就说柱子欠了他五十块工钱,见面总没好脸色。

最后,那个她最不想见的人影浮了上来 —— 李婶。

李婶家男人在镇上开了个杂货铺,家里囤着几大缸米,借个三五斤肯定不成问题。

只是想起昨天李婶那尖酸刻薄的样子,李秀兰的脸就像被火燎过似的发烫。

可军娃还等着吃饭。

她咬咬牙,转身回屋翻出个蓝布口袋,叠得方方正正塞进怀里。

临出门前,她对着墙上那面裂了缝的破镜子理了理头发,又把衣襟往下扯了扯,尽量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落魄。

李婶家的院门虚掩着,老远就听见院里传来 “哐当哐当” 的声响。

李秀兰站在门口犹豫了半天,手在门环上碰了碰,又缩了回来。

“谁啊?

鬼鬼祟祟的!”

李婶的大嗓门从院里传出来,接着是趿拉着拖鞋的声音。

门 “吱呀” 一声开了,李婶顶着乱糟糟的头发,看见门口的李秀兰,眼睛立刻亮了,嘴角勾起一抹不怀好意的笑:“哟,这不是秀兰吗?

大清早的,有事?”

李秀兰攥着怀里的布袋,指节都捏白了,声音低得像蚊子哼:“李婶,我…… 我想跟你借点米。”

“借米?”

李婶像是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,往院里退了两步,故意让她看见院里晾着的腊肉,“你们家柱子不是在城里挣大钱吗?

还用得着跟我借米?”

“他…… 他还没寄钱回来。”

李秀兰的脸涨得通红,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,“就借三斤,等柱子寄钱了,我立马还你,还多还半斤。”

“还?”

李婶上下打量着她,目光像刀子似的刮过她洗得发白的褂子,“你拿啥还?

就你家那三亩薄地?

还是等你男人回来?

哦对了,你男人电话都成空号了,指不定在哪快活呢。”

这话像巴掌似的扇在李秀兰脸上,她往后退了半步,指甲深深掐进掌心:“李婶,借粮就借粮,别说别的。”

“我说实话你还不爱听?”

李婶往门槛上一坐,抱起胳膊,“不是我不借你,是我家的米也金贵。

我家老张跑运输不容易,挣点钱都换成米囤着,哪能随便给别人?”

“我会还的。”

李秀兰的声音发颤,却还是挺首了背,“我可以帮你家干活抵债,薅草、摘棉花、喂猪都行。”

“你?”

李婶嗤笑一声,“你那身板,能顶啥用?

上次让你帮我翻菜地,你半天就翻了巴掌大的地,还不如我家小军能干。”

正说着,小军从屋里跑出来,手里拿着块白面馒头,看见门口的李秀兰,啃馒头的动作顿住了,怯生生地往李婶身后躲。

李秀兰的目光落在那半个馒头上,喉咙发紧。

军娃长这么大,除了过年,很少能吃上白面馒头。

“李婶,求你了。”

她低下头,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哽咽,“就三斤,我一定还。”

李婶看着她低头的样子,脸上的笑更得意了:“借也不是不行,不过我家的米金贵,你得给我写个欠条,按手印。”

写欠条?

李秀兰猛地抬头,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
村里谁家没借过粮?

哪有写欠条按手印的道理?

这分明是故意羞辱她。

“李婶,你这是为难人。”

“为难你?”

李婶把脸一沉,“我好心借你粮,让你写个欠条怎么了?

万一你男人不回来了,我找谁要去?

我可告诉你李秀兰,别给脸不要脸,不借就滚!”

最后那个 “滚” 字像石头似的砸过来,李秀兰只觉得头晕目眩。

她死死攥着怀里的布袋,指腹被粗糙的布面磨得生疼。

“不借了。”

她转身就走,脚步快得像在逃。

身后传来李婶的骂骂咧咧,还有小军不明所以的哭闹声,那些声音像针一样扎在她背上。

走到没人的地方,她再也忍不住,蹲在路边的草丛里哭了起来。

不是嚎啕大哭,是那种压抑的、抽抽噎噎的哭,肩膀一耸一耸的,像只受伤的野兽。

露水打湿了裤腿,冰凉刺骨。

她想起刚嫁给柱子的时候,他也是个实诚人,会把仅有的白面馒头偷偷塞给她,会在她累的时候替她挑水。

那时候虽然穷,心里却是暖的。

可现在呢?

她抹了把眼泪,从草丛里站起来。

不能就这么回去,军娃还等着吃饭。

她咬着牙,转身往村东头走。

那里住着张大娘,虽然她家男人跟柱子有过节,可张大娘是个热心肠,说不定能借到粮。

张大娘家的烟囱正冒着烟,飘出淡淡的玉米粥香。

李秀兰站在门口,听见院里传来张大娘哼着的小调,心里稍微安定了些。

“张大娘在家吗?”

她轻轻敲了敲门。

“谁啊?”

张大娘开了门,看见是她,愣了一下,“是秀兰啊,进来坐。”

“不了大娘,” 李秀兰局促地搓着手,“我想跟你借点米,就三斤,等柱子寄钱了就还你。”

张大娘的脸沉了沉,没说话。

李秀兰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:“大娘,我知道张大哥跟柱子有点误会,可那是他们男人之间的事,你看……误会?”

张大娘叹了口气,“秀兰啊,不是大娘不借你。

去年你家柱子借了我家老张五十块钱,说好了秋收就还,到现在都没影。

老张天天跟我念叨,我这也是……我知道,我知道。”

李秀兰赶紧说,“那五十块钱,我一定还。

等我把地里的玉米收了,卖了钱就还。

这次借的米,我也给你写欠条。”

张大娘看着她通红的眼睛,又往她身后瞅了瞅,像是在看小军来了没有。

她沉默了半天,转身往屋里走:“等着。”

过了一会儿,张大娘拿着个瓢出来,往她的蓝布口袋里舀了满满一瓢米。

金黄的米粒簌簌往下掉,看得李秀兰眼睛发酸。

“不用写欠条,” 张大娘把口袋系好递给她,“都是乡里乡亲的,谁还没个难处。

只是秀兰啊,柱子那边…… 你真得想办法问问清楚。”

“哎,谢谢大娘,谢谢大娘。”

李秀兰接过米袋,激动得说不出话。

米袋沉甸甸的,压得胳膊弯发酸,心里却暖烘烘的。

“回去吧,孩子该饿了。”

张大娘拍了拍她的胳膊,“有啥难处,别一个人扛着。”

李秀兰点点头,抱着米袋往家走。

阳光己经升起来了,照在身上暖洋洋的。

她低头看了看掌心,刚才攥布袋太用力,磨出了个红印子,隐隐有点疼,可这点疼,比起心里的暖,根本算不了什么。

回到家,小军正坐在门槛上发呆,看见她手里的米袋,眼睛一下子亮了:“妈,有米了?”

“嗯,” 李秀兰笑着摸了摸他的头,“妈给你煮白米粥。”

她淘米的时候,故意多放了点水,想让粥稀一点,能多喝两顿。

可看着小军眼巴巴盯着锅的样子,她又往锅里加了两把米。

“妈,我们什么时候能天天喝白米粥?”

小军趴在灶台边问。

“等秋收了,” 李秀兰往灶膛里添了把柴,“等把玉米卖了,妈给你买一袋米,让你喝个够。”

“那爸爸能回来帮我们收玉米吗?”

李秀兰的动作顿了一下,随即笑着说:“能,你爸肯定能回来。”

粥煮好了,她盛了满满一碗给小军,自己只盛了小半碗,还往里面掺了昨天剩下的红薯块。

小军吃得香甜,小嘴巴塞得鼓鼓的,像只小仓鼠。

李秀兰看着儿子的样子,心里暗暗发誓,不管有多难,她都要撑下去。

等秋收了,卖了粮食,就有钱给军娃交学费,有钱还张大娘的米,说不定还能攒点钱,再去城里找找柱子。

她低头喝了口粥,玉米的香甜混着红薯的软糯,在舌尖散开。

这是她今天喝到的第一口热乎饭,却觉得比任何山珍海味都好吃。

吃完饭,她找出那把磨得发亮的镰刀,又把草帽往头上一扣:“军娃,在家好好写作业,妈去地里薅草。”

“妈,我跟你一起去。”

小军放下碗筷,拿起墙角的小锄头。

“不用,” 李秀兰摸了摸他的头,“你在家乖乖的,妈早点回来给你做晚饭。”

她扛着镰刀往地里走,阳光越来越毒,晒得人头晕眼花。

玉米地里的草长得比玉米还高,她弯下腰,一把一把地薅着草,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,滴在干裂的土地上,瞬间就没了踪影。

掌心的红印子被镰刀柄磨得更疼了,她甩了甩手,继续薅。

她得快点把草薅完,不然会影响玉米生长。

这三亩地,是她和军娃唯一的指望了。

忽然,她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,回头一看,是王奶奶。

老太太背着个竹筐,手里拿着个水壶。

“秀兰,歇会儿,喝口水。”

王奶奶把水壶递给她。

李秀兰接过来,咕咚咕咚喝了大半壶,凉水顺着喉咙往下流,舒服得她叹了口气。

“我刚才去李婶家借针线,听见她在跟人说你去借粮的事。”

王奶奶往她手里塞了两个煮鸡蛋,“这老东西,就知道欺负人。”

李秀兰捏着热乎乎的鸡蛋,眼眶又红了:“王奶奶,谢谢您。”

“谢啥。”

王奶奶拍了拍她的手背,“鸡蛋给军娃吃,那孩子瘦得跟猴似的。

你也别太熬着自己,身体是本钱。”

“我知道。”

李秀兰把鸡蛋小心翼翼地放进兜里,“等秋收了,我给您送新玉米。”

“傻孩子,跟我还客气。”

王奶奶叹了口气,“柱子那事,别太往心里去。

男人在外头不容易,说不定真是遇到难处了。”

李秀兰点点头,没说话。

她希望是这样,真的希望是这样。

王奶奶走后,李秀兰又接着薅草。

手里的镰刀飞快地舞动着,掌心的红印子磨破了,渗出细密的血珠,沾在镰刀柄上,红得刺眼。

可她一点都不觉得疼。

比起心里的苦,这点疼算得了什么?

她看着眼前绿油油的玉米地,仿佛看到了沉甸甸的玉米棒子挂满枝头。

到那时候,她就能给军娃买新书包,能还上欠的钱,说不定还能攒点钱,去城里找柱子。

不管他是生是死,是好是坏,她都要弄个明白。

太阳升到头顶的时候,李秀兰终于把半亩地的草薅完了。

她首起身,腰像断了似的疼。

她往家走,脚步有些踉跄,可怀里的鸡蛋是热的,心里的希望也是热的。

她知道,往后的日子还会很难,还会有更多的白眼和刁难。

可只要军娃在,只要心里还有那点盼头,她就能走下去。

就像地里的野草,就算被人踩在脚下,被火烧,被水淹,只要根还在,就能重新站起来,迎着风,向着光,倔强地生长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点击阅读全文

上一篇 8小时前
下一篇 8小时前